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
策动水泥工业革命

  作为一个科学家,徐德龙给业内、外人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并且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徐德龙紧盯国内外水泥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通过理论性、前瞻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推动我国水泥生产技术革命性变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水泥厂引进的立筒式悬浮预热分解技术,由于产量低、热耗高,企业大面积亏损,国内“枪毙”立筒窑的呼声不断。“枪毙”立筒窑,将给国家造成二百五十多亿元的损失,造成一大批企业破产,职工下岗。1990年前后,徐德龙研发的“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一成果被应用后,企业产量提高了四成,能耗降低了二成,企业效益迅速好转。
  1991年,国家建材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独创性。1996年10月,“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该系列技术先后在近百家企业推广,累计新增产值80亿元。
  徐德龙在科研工作中发现,矿渣、钢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可以取代部分硅酸盐水泥熟料来生产水泥,他决心将这些工业垃圾变废为宝。
  他带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成熟地掌握了高炉矿渣超细粉大比例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和方法,成功开发出了高炉矿渣水泥的加工工艺,将昔日一文不值、祸害不小的废弃物变成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新资源,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
  如今,在江苏沙钢集团、山东莱芜钢铁集团等钢铁企业中,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所设计建成的数十条矿渣水泥生产线,年“吞”高炉矿渣1200万吨,将其转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绿色水泥。新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还创造了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节煤240万吨、节电7.2亿度等喜人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产品,但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的同时会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2008年12月,采用高固气比预热分解新技术日产25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在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开始建设。
  2010年9月,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的高固气比预热分解新技术生产线进入生产调试。使用效果表明,该窑型实际增产43%,吨投资降低30%以上,综合热耗降低了21%,电耗降低15%以上。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二氧化硫减排了约80%,氮氧化物减排了50%以上。测试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5月28日,徐德龙团队发明的悬浮态高固气比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技术鉴定。同年年底,“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同时,该项成果获准列入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项目。
  首次荣获这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广泛社会声誉的奖项,已是双鬓花白的徐德龙院士和他的同事们也是难掩激动之情:历经28年的坚守与开拓,他们期盼和策动的水泥工艺革命性变革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6月,徐德龙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