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当“手绘”邂逅“软件”
  在建筑学院四楼会议区,安静到不寻常的沉默后,一个清秀的男生慢慢地开口:“我们的建筑设计应该多一些传统审美,彰显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纸旁另一个人略显激动地站起来反驳,“体育馆本身就是充满现代感和青春活力的建筑,更加大胆和现代的表现才能得到认可”。其他团队成员像往常一样低头做着手边的工作,等待他们二人争执的最终结果。
  突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丝绸之路”,随即对视一笑。正在争论的双方,是我校建筑学研究生王程林和王世良,除了是同学,他们还是双胞胎兄弟。“丝路”主题确定后,哥哥王程林简单几笔勾勒出体育馆的草图,一个小时的时间,弟弟王世良运用软件将效果图呈现在电脑上。丝绸的柔软形态被最大化的赋予了现代元素,体现建筑文化与功能的统一,吸引了评委的目光,最终作品《丝路》成功入围陕西奥体中心投标,进入第二阶段深化评审。
  近日,兄弟俩的“当‘手绘’邂逅‘软件’”设计作品展在学校建筑广场举办,阐释了传统手绘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用双手描摹梦想
  王程林的建筑梦想,要追溯到他童年学习中国画的经历,喜欢画画的他在绘画中找到了无尽的乐趣。绘画班后面是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那里是他的“秘密基地”。下课后,他会坐在一边看工人师傅搬砖拉水泥垒墙,从他孩子的眼中,这里不是大人们口中充满灰尘、条件恶劣的施工现场,而是一栋栋摩天大楼的雏形。看着它们从图纸上抽象的线条一点点鲜活起来,王程林心中开始种下一颗关于建筑设计的种子。
  2013年,王程林以入学考试专业第一名、初试和复试快题第一名以及总排名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我校录取为研究生,获得全额奖学金。
  如愿进入梦想中的学府后,王程林每日遨游在建筑设计的知识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他的拿手科目是快题设计,在他看来,快题是建筑设计中最为感性的部分之一,他将之称为一种“即兴的创作”。这种看似随意的即兴创作,源于他前期扎实的绘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积淀。
  研究生阶段的王程林,开启了自己另一个世界:创业。他成为大禹手绘的合伙人,做起了大禹考研研究中心负责人、教研组主管,开始在西安、武汉、河南等多个城市开设课程,除了手绘表达的技巧,他创意性地提出开设与设计方法和思路有关的课程,台下听课学生人数最高时达2000余人。
  站在讲台上的王程林正在模仿电影里的某一经典片段,引得台下一片笑声,他接着讲述自己的创意灵感来源,“在电影中,某种东西落地的同时代表另一件事情的发生,这种穿越时空的创意,被我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玻璃墙和水泥地面的交错,光影的穿插,就能让空间呈现出不一样的张力和延伸”,王程林指着PPT中自己的设计作品介绍。
  能够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工作,并且将这种快乐与人分享,是他认为最幸福的事。
  在微视频《一路,禹你同行》中,王程林担任导演和制作。他将自己多年的求学经历和体悟都融进了这部作品中,从剧本写作到素材拍摄亲力亲为。影片以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作为线索,讲述一个儿时喜欢画画的小女孩,辗转多个城市求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一名梦想中的建筑设计师的故事。影片最后,屏幕正中打出几个醒目大字“还记得童年的梦想吗?”
  童年的梦想还在心中,王程林用自己的双手,逐渐将梦想描摹清晰。
  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
  做创意工作,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傻劲”,这是王世良总结出的“成功法则”。2012年,王世良和几个好友组队,准备参加Revit杯建筑设计竞赛,这段过程被他形容为“痛并快乐着”。竞赛周期已经过去三分之二,设计方案依旧无法使用。为了讨论出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方案,团队成员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眼看着比赛截止时间临近,队友们逐渐放弃,连他的指导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王世良坚持要完成作品。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最难熬的假期,天特别热,每天面对着三台电脑,一台建模,一台渲染,还有一台用来出平面,当时的状态,就是迷茫,我迷茫的看着电脑,电脑也迷茫的看着我”。衣服从来没有干过,王世良没日没夜地思考,“有时睡觉时突然产生了什么好点子,就会爬起来记录下来”。不断地建立又推翻,推翻又重新开始设计,将自己的方案表达出来的这个过程对王世良来说“很有成就感”。最终,作品《空间邂逅》获Revit杯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当时一等奖获得者是清华大学代表队,二等奖是同济大学。
  “当我打算认真做一件事情,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阻碍,但是很幸运,这么多年来,只要我打算做并且付诸行动的事情,我都做到了”。看似幸运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对自我的坚持,对前路的坚定。
  最近王世良的主要工作,是去建筑设计院给设计师上课。“西北建筑设计院在网上看到我的设计作品后,联系我,说希望能去公司和大家交流一下,弥补设计师软件使用的欠缺部分”。王世良所擅长的犀牛&参数化GH设计软件,在国外应用广泛,但在国内还属于相对前沿的领域,设计院较少应用。第一次受邀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年纪大、资历深的设计师,王世良笑称自己脑子一度有点空白,第一堂课结束后,大家都自发鼓掌称赞这位“王老师”讲得非常好,这让他越来越自信,后面几节课也越讲越精彩。随后,多家单位的邀请纷至沓来,走上一些如雷贯耳的大设计公司讲台,对王世良,既是一种肯定,也让他接触到了更大的平台。在与这些资深设计师交流的过程中,王世良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建筑设计作品不像是数学公式有唯一解,更开放的可能性,也让设计师对自我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国际大赛中,王世良有很多表现出色的作品,但他却并不认为这些是自己最满意的,“建筑设计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很多作品直到交稿的最后一刻还在修改,仍有不满意的部分,也许我最好的作品永远会是下一个,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王程林和王世良最近一次在公众面前的“集体亮相”,是在河南科技大学做的一场“高校大型巡回励志演讲:别让大学把你上了”。“起床后有两种选择,要么回到床上完成没有完成的美梦,要么走在路上完成不一定完成的梦想,你们会怎么选择呢?”王程林以如何寻找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为期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在全国建筑类院校中举办了近100场演说,每个人一小时的分享时间。“建筑专业是成果性很强的专业,对竞赛的选择以及参加这些竞赛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对同学是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分享内容包括做设计的逻辑,创意产生的过程,如何从软件和手绘入手去阐释灵感,如何将手绘与软件这两种表达工具结合起来使用,等等。
  这对兄弟各有所长,哥哥王程林擅长手绘制图,感性的思路能够被他迅速捕捉呈现于图纸上,注重建筑实用和设计的平衡,弟弟王世良擅长犀牛&参数化GH设计软件,运用多变的参数让电脑来补充和完整思路,作品激进、大胆、富有视觉冲击。常年的合作和由来的默契,让他们二人之间的配合有种令人羡慕的天衣无缝。私下里,他们交流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思路,也常常吵得不可开交,形容彼此的状态就是“相爱相杀”。通过手绘与软件的互补,他们得以运用不同的效果对比推敲出建筑的形体。“我们的争吵会带来新的灵感,可能工作中双方的观点都不全面,在想法碰撞的过程中,思路不断清晰,甚至会产生1+1>2的质变。”
  兄弟俩对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曾经问过自己的一个问题印象深刻:现在建筑在服务什么?埃及金字塔在服务宗教,中国故宫是在服务政治,那么眼下的建筑在服务什么?王程林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应该有他时代的特色,印证这个时代人类的可能性”。王世良接着说,“所以建筑师就像导演,应该是有情怀的,好的作品能够带给人正能量,建筑师也一样,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仅是金钱利益,还要有能经受时间检验的自信和自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金字塔、殿堂代表着某个时代人类最高的能动性。而能够记录这个时代的发展,甚至引领人类审美的发展,是王程林和王世良的梦想。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