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民居之冠是祠堂
◇祁嘉华
  编者按: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如果古建筑会说话》是央视《百家讲坛》设置的一栏节目,目的是通过古建筑背后的故事,给观众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立体的窗口。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为了突出重点,栏目组选取了“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并以试讲的方式在全国挑选主讲人,最终选定湖南大学的柳肃教授和我校祁嘉华教授,两人分别讲述“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本报将陆续刊载祁嘉华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人们常常把建筑形容为“凝固的音乐”,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种多样。在中国建筑大家族中,最多种多样的就是民居。那些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保存到今天的祠堂则是民居中的精华。
  电视剧《白鹿原》中,村中的重大事情都要在祠堂里解决。祠堂自然也就成了村中最神圣、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从选址上看,祠堂所处的位置都很优越,既要便于大家到达,还要位置醒目。北方人在建造祠堂时一是选择村子的中间位置,二是要选择面向阳光的朝向。在南方,祠堂一般都要面水临街,处在村子的最好位置上。从体量上看,祠堂的造型都很气派。除了占地面积大,建筑的体量也要大一些。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些讲究:首先,大门比一般民居要建得高大气派,以显示祠堂是公共活动的地方。其次,正堂是祠堂的主体,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自然要布置的神圣庄重。最重要的是,祠堂是家族文化的厚重之地。人们会把祖上一些代表性的东西展示在这里,彰显祖先功名和精神品质,让后人学习继承。作为旁观者,也可以从祠堂看到一个家族的历史和业绩情况。
  祠堂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地方。首先,祠堂中的血缘意识。在考察过甘肃的大地湾遗址、河南的仰韶村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后我做出一个大胆推测——在没有能力营造大型地面建筑的年代,墓地就是先民们寄托哀思、怀念故去亲人的地方。后来祠堂的一些讲究也雏形于这个时期。其次,祠堂中的家国意识。在中国,同血缘就是一家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业差异、地位高低,只要姓氏相同,大家就是亲戚。这种“同姓三分亲”的血缘观念,对维系家族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再次,祠堂中的祖先崇拜。清明前后,祠堂里的人最多。对家族宗亲来说,既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也有对祖先保佑平安的一种祈盼。
  在中国,祖先崇拜有一个由模糊到具体的演化过程。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人们还没有明确的祖先意识。“盘古开天”的传说,则是社会由母系向父系转移的产物。男子在生育和社会创造活动中地位越明确,后人认祖归宗的意识就越具体,开始有了前辈祖先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崇拜心理。除了每年的家族祭拜活动,家族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往往也会在祠堂里举行。面对祖先的牌位,人们心理上好像就有了一种寄托和踏实,举行的各种活动好像也具有了权威性。这样看来,祠堂在民居中所以“鹤立鸡群”,所处的位置和建造形式给人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还在于祠堂是家族血缘的维系之地、家国一体的结合之地、列祖列宗的供奉之地。正是因为承载了如此重要的信息,祠堂当然也成了最能体现血缘宗亲文化的地方。
  祠堂是最能体现营造水平的地方。与普通民居比较,建造祠堂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整个家族的大事情,同姓宗亲们会请一些上好的工匠来把关。不过,由于地区不同,南北方祠堂营造的讲究还是有所不同。
  北方祠堂讲究精工细作。主要体现在选材和加工两个方面。先说选材。我到过关中地区的不少祠堂,仔细端详房屋主体上的大小梁柱,工匠们不仅选材精,在木料的干燥时间上也毫不含糊。再说加工工艺。祠堂的建造涉及木砖石材的锯、刨、凿、砌、磨等工艺,大概包括几百道工序。如果加工工艺粗糙,房屋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南方祠堂讲究美轮美奂。不仅外观造型上美,木砖石雕也让人过目难忘。他们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建筑主体和各个构件的精心设计上,既有砖石结构之巧,还有内涵丰富之妙。
  总之,祠堂既是一种民居,也是中华民族多种姓、多信仰的最好证明。在一定程度上说,祠堂不仅是维系家族血脉的地方,也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枝繁叶茂起过重要作用。所以祠堂才可能在众多的民居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居之冠”。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