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近接大雁塔,草堂校区毗邻草堂寺,故而得名雁塔校区、草堂校区。大雁塔、草堂寺非但浮屠古刹,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胜古迹。建大办学于斯,自在诗情画意中。
唐代,人们即以“雁塔题名”作为高中进士的代称。每次科考之后,新科进士们登临大雁塔,题诗留名,以期步步高升、青云直上,得意之情动于中,发而为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正因如此,未能如愿的文人骚客,也常结伴来此,高适、薛据、杜甫、岑参、储光羲等诗人就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的诗篇传世,“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张乔《登慈恩寺塔》),“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阑。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章八元《题慈恩寺塔》)等诗句,写出了大雁塔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即便科考不第,也不乏“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的诗情与豪气。偶有皇帝率群臣登临大雁塔,更催生了大量应制诗篇,如宋之问、李乂、樊忱、李峤、崔日用等诗人,皆有《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的同题诗作。雁塔题诗遂成风尚。
雁塔校区东南即唐代著名的登高览胜之地——乐游原,著名的佛教寺院青龙寺即坐落于其上,李商隐意有不适时,曾“驱车登古原”,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而少年白居易在此发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登临乐游原,发思古之幽情的诗篇不胜枚举,李白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绝唱(《忆秦娥》),杜牧有“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感喟,张祜有“几年诗酒滞江干,水积云重思万端。今日南方惆怅尽,乐游原上见长安”(《登乐游原》)的浩叹。张九龄、李频、刘得仁则有《登乐游原春望书怀》《乐游原春望》等春日登临以抒怀的诗篇。
佛教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既有鸠摩罗什率弟子三千,苦译佛经四百卷的美谈,更有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的胜景,附近终南秀丽,圭峰高耸,高冠飞流,峪口、古刹众多,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不乏吟咏佳作。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秀美,也不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清幽,妙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境,亦诗亦画,如梦如幻。多数游览诗篇思致微妙,含蓄无垠,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
雁塔校区近接雁塔,草堂校区借景终南,梵音入耳,如临画境。四时美景不同,八节风情各异。教、学于斯,自然目寓耳闻,感发志意,熏陶出些许诗情,校园写诗、论诗遂成风气。时有同学传来美图,嘱配诗句,多数情况竟无言以复,徒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美。偶然兴起,想到的仍是唐人诗句,愈发有“好诗已被唐人写尽”之感。然而,品同学吟哦之句,配以随手拍摄之胜景,往往图文并茂,颇为赏心悦目,令人心驰神往。自然之妙,文思之美,岂有穷哉!
建大诗情渊源有自,作为母体院校之一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主要创建者之一的林徽因先生,不就是风华绝代的诗人建筑师么!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本就血脉相连、相得益彰!因不揣谫陋,点金成石,结束全篇:温婉笑意诗里点,轻灵春色舞中变。云烟袅袅和风软,细雨微微撒花前。惺忪枝头冒绿芽,柔嫩波光睡白莲。请君看取梁上燕,依旧人间四月天。